在“土”里扎根
“我生于斯长于斯,热爱这片乡土,三农问题很典型,我想从这里观察并记录社会变迁,脚踏实地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”时至今日,他依然记得当时的“请缨词”。
进村、入户、下田、翻山、蹚水……这些年,他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基层一线采访,足迹遍布湖南广大农村地区,到过洞庭湖腹地、湘江两岸平原的绝大部分乡镇,探访了武陵山、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的穷乡僻壤。哪个县的特色产业做得好、哪些种粮大户有发展前景、哪里的产业集聚了风险、哪个县脱贫攻坚面临什么硬骨头,他都能说个八九不离十。
从在山路上转得头晕眼花,到在盘山疾驰的车上轻松用电脑写稿;从进村不知道找什么话聊,到坐在农民家里被认作当地基层干部;从搞不清一大堆农业专业术语,到跟许多三农专家和种粮大户成为朋友……回顾这些变化,他说自己就像一株禾苗,努力把根扎进土里,汲取大地的力量,向着阳光茁壮成长。
周楠在贵州铜仁市采访贫困户。
周楠在华容县采访农民大嫂。
在洞庭湖腹地的农业大县华容县,一些群众称周楠是他们的“荣誉村民”。华容县是粮、棉、油生产大县,各种三农情况都很典型,长期以来,他把这里作为调研基地深耕。为了定时定点观察农村变迁,近三年中,有两年的腊月二十八,他还在华容县“走基层”,写出了一批反映农村新变化和新问题的优秀作品。
“这个伢子不简单,对农村问题很了解,我很愿意跟他聊。”87岁的华容县万庾镇兔湖垸村老支书陈克斌说。
防汛、抗旱、救灾,也是周楠过去9年重点关注的报道内容。
省防汛抗旱办原调度处处长朱毅说,周楠是我们防办不在编的重要成员,是我见过非常能吃苦、非常认真的记者。
周楠回忆:
“
跑防汛这些年,一到下雨天,晚上就睡不好,中途要醒来几次,看雨情,看水情,打电话,形势紧张了,随时准备去现场。
”
2013
年
7
月中旬,湖南进入惯常的
“
伏旱天
”
,周楠与同事根据收集的信息,预感
“
苗头不对
”
,马上出发,一头扎进
“
衡邵干旱走廊
”
。在邵阳县黄荆乡,他们见到了最严重的一幕:溪河断流,井水枯竭,老百姓喝沉淀的泥浆水,在田边挖个深坑,守一晚上等有水渗出后,就赶紧提到田里浇给濒临干枯的水稻。
39
摄氏度高温下,翻越崎岖的山路,走到干涸的河床,他和同事采访到大量灾情,并上了第二天的湖南省抗旱紧急会商。时任省防办主任白超海打来电话感谢,说你们是第一批进入灾区的外埠记者,向你们致敬。
一支笔的力量,在与灾情赛跑中得以体现,他与同事有了更足的干劲。凌晨冒险穿过水位不断上涨的堤垸,在洞庭湖区挨个采访电排站;冲过仍在掉落山石的塌方区,采访部分农村建房存在的安全隐患
……
就这样,他一直在路上,一直在奔跑,为百姓鼓与呼。
2017
年,湖南遭遇
1998
年以来最大的洪水。形势最严峻时,周楠奉命值守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,将最新的汛情灾情和分析研判第一时间传递给后方报道指挥部、前方奋战的同事。他连续
8
晚熬夜奋战,每晚睡眠只有两个多小时。凌晨值守间隙,他还走到湘江大堤采访,写下《洪水来处,那最温暖的深夜食堂》一文,被网友称为
“
洪水中最温暖的报道
”
,以独特视角记录下长沙市民自发抗洪的故事。
2016
年、
2017
年,周楠被评为湖南省抗洪救灾先进个人。
同问题较真
从 2012 年开始,周楠开始持续关注洞庭湖。 2015 年在前辈同事带领下,周楠参与洞庭湖水环境的调研,历时一个半月,走遍了洞庭湖腹地各县,采访时下过臭味难闻的猪粪坑,去过多家污染企业。随后写出的多篇报道产生了强烈反响,湖南省委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,他和同事获邀出席。
关注洞庭湖治理成为他的一项重要工作。每年都要花大量时间蹲点洞庭湖。 “ 做问题报道,容易得罪人,但也是一名记者的责任。 ” 这些年,他一直跟各种不良现象较真,反映基层腐败问题、报道农企遭遇、追踪环境污染、深入传销窝点,多次被实名或匿名威胁,但在组织关心和单位领导同事支持下,他从来没有退缩畏怯。
近年来,随着乡镇服务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快,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突出。基层干部把这些问题与他交流。他马上跟进,持续深入调研,发出多篇报道,有关部门找他听取了基层呼声。
“ 当前,改革进入深水区,需要全社会合力推进改革,作为一名新闻记者,我们有责任把基层情况反映上去。 ” 周楠说。
这些年来,他执笔和参与的 30 多篇新闻稿件分别获评为湖南省新闻奖、中宣部阅评表扬,新华社总编室表扬稿、社级好稿、社长总编辑奖,他还两次被评为湖南省打击传销先进工作者。
“ 我所取得的一些工作业绩,至关重要的,是得益于我热爱的新华社平台。如果说,新华社的记者是一片森林,我只是他们当中普通的一棵树而已。我们的老社长穆青说要勿忘人民,我期待一直在路上,深深扎根乡土。 ” 周楠这样说
责编:admin
来源:湖南工人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