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工作动态 >正文

【工匠精神三湘行】新生代农民工邹彬:把每面墙当自己家来建

日期:2019-05-05作者:来源:湖南工人报
    在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(简称 中建五局 ), 小泥工 邹彬名气可谓响当当。年仅 24 岁的邹彬,凭借过硬的砌筑技术和一股不服输的倔劲,从一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成长为公司管理人员。从行业技能状元、全国技术能手、 “95” 后全国人大代表,再到省直工会兼职副主席,邹彬的 个人标签 越来越多,但他坦言自己只是一个小泥工,正好赶上了这个崇尚技能、尊重工匠的时代。

   “干一行,爱一行,精一行”

    记者(简称“记”):您怎样看待砌筑工这份工作?  
    邹彬(简称“邹”):我的父亲和舅舅都是在工地上做砌筑,我16岁初中毕业后就跟着家里人一起外出打工,在工地搬砖头、拌灰浆,整天跟砖头、泥沙为伴。当时工地上的年轻人比较少,再加上我的个性比较“闷”,也爱琢磨。空闲时间,我就模仿老砌匠的样子学砌砖。在真正从事砌筑的时候,会把每面墙当作自己的家来建,内心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

邹彬代表中国参加2015年大洋洲技能大赛砌筑项目获得银牌。

    记:您觉得工匠在工作中最讲究的是什么? 

    邹:有时为砌好一面墙,我会反复推倒重来。看到好“作品”,就主动上门请教,甚至绘成草图带回家反复研究、琢磨。我觉得工匠精神一定是要抱着“干一行,爱一行,精一行”的心态。我在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进入国家集训队前,以为砌墙是“一把瓦刀、一把卷尺”的事情。集训第一天,我就开了眼界:光是勾灰缝的工具,就按圆缝、凹缝、平缝等分了好几种,更不用提水平尺、角度尺、激光仪等没见过的工具。但我没有灰心,暗下决心,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学会一门手艺。于是,我利用业余时间恶补理论知识,学看图、测算,想达到“比较高的创作水准”。

   “我代表农民工这个群体”

    记:您如何理解工匠精神?

    邹:我认为“工匠精神”就是一门心思武装自己,带着技术走出国门的精神,把匠心融入产品的每一个环节。我很庆幸,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,让我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技能和才华。我舅舅和父亲,做了20多年的泥瓦匠,从来没有参加过劳动竞赛和技能比武,连相对正规的培训都没有参与过,我入门没多久,就能在工地上参加公司工会组织的劳动技能竞赛,并学习技能,有机会走出国门。

    记:这几年,您感受变化最大的事情是什么?

    邹:我最习惯的标签始终是“农民工”,我就是一个靠手艺靠技术打工的普通农民工。这几年,我感受最深的就是,大家看到的不止是我个人的成绩,而是关注到我背后代表着的农民工群体。2018年,我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,各界的目光开始聚焦到我代表着“农民工”这个大群体。我深入基层,到工地、工厂反复调研,关注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问题。去年,我在全国两会上提交建议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稳定就业问题,以及帮助他们融入城市。今年,我提出的是关于完善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议。

   “新生代农民工需要技术这张通行证”

    记:能谈一谈工地上新生代农民工当前的境况吗?他们最希望被关注的是什么?

    邹:我从农民工中来,每天都和新生代农民工打交道。他们里面有很多有才华的人,需要有发挥才干的机会,需要得到更多的关心。不少农民工表示,技术就是一张通行证,希望能有更多的平台可以提升自身的技能。我认为他们最希望得到技术,有这张通行证,新生代农民工才能凭本事吃饭,顺利融入城市生活。

邹彬正在给工友“打样”。

    记:中建五局成立了以您为组长的“小砌匠邹彬劳模创新工作室”,能介绍下工作室的情况吗?

    邹:为了激发员工创新、创效、创业激情,鼓励“工匠精神”,我们公司成立了以我名字命名的“‘小砌匠’邹彬劳模创新工作室”,由我来担任工作室组长,带动全员提高工程品质。我虽然现在转到管理岗位,但依然和工人一起吃住,大家的情况,我都能够亲身体会。去年,我当选为省直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后,对于更好地改善建筑工人的生活状态,我有诸多想法,比如通过实质性的培训,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,畅通信息渠道,保障工人权益等。希望能让更多农民和我一样有机会成长成才。

责编:admin

来源:湖南工人报

返回顶部